內容簡介
為了使讀者在面對動態而複雜的環境問題時,能夠快速、清楚地掌握環境規劃與管理的重點與脈絡,本書以系統理論為核心,介紹各種系統性的評估、規劃、管理與控制方法,期使讀者能夠快速地解析環境問題的核心、同時擬定解決問題的程序與步驟,並具備選擇最佳化決策管理工具的能力。
目錄
第一章 系統分析原理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系統科學的內涵
第三節 系統的內涵與特徵
第四節 系統分析程序
第二章 環境系統與永續發展
第一節 環境系統
第二節 環境系統的循環
第三節 永續環境管理的內涵與原則
第四節 永續環境管理概念的變化
第三章 環境系統規劃與管理原理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外部及內部環境
第三節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對象及內容
第四節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程序及內容
第四章 環境政策工具
第一節 系統失靈與矯正
第二節 環境政策工具
第三節 環境政策的制定與選擇
第四節 環境政策制定的程序
第五章 環境分析工具
第一節 環境資料的內涵
第二節 模型建立的程序
第三節 資料挖掘
第四節 數學規劃
第五節 模擬分析
第六章 環境成本與效益分析
第一節 環境成本分析
第二節 環境價值分析
第三節 環境成本與效益分析
第七章 環境系統設計、控制與調適
第一節 系統工程設計原理
第二節 系統工程設計程序
第三節 生態化設計與清潔生產
第八章 環境績效管理
第一節 績效評估的內涵
第二節 績效評估的架構與程序
第三節 環境指標與績效評比
參考書目
內容試閱
第一節 緒論
在1968年貝塔朗菲(Von Bertalanffy)所發表的《一般系統理論:基礎、發展和應用(General System Theory-Foundations, Development, Applications)》一書中已可窺見系統理論的基本雛型,由於運籌學(Operations research)、資訊科學(Information science)等各種基礎科學的快速發展,七十年代後系統概念已被具體化並廣泛的應用於各類的工程技術開發及系統管理問題上。一般系統論創始人貝塔朗菲,將系統理論區分成狹義系統論與廣義系統論兩部分,其中,狹義系統論著重對系統理論本身的分析研究,而廣義系統論則涵蓋了科學、技術與哲學面向的討論。
1. 系統哲學
包括系統的本體論(Ontology)、認識論(Epistemology)、價值論(Axiology)等方面的內容。主要利用這些哲學理論的內涵,來建立起系統理論的基礎。除此之外,理哲學以及管理哲學等哲學內容也是建立起系統思維(System thinking)的重要基礎。
2. 系統科學
是指從系統的角度來觀察研究客觀的世界,並藉由分析、歸納複雜系統的演化規律,以達成建立、管理和控制複雜系統為目的的科學。它著重於研究系統的要素(或元素)、結構和系統的行為(性質)方面的研究,以及探討各種系統仿真(Simulation)、優化(Optimization)、控制的理論和方法(如運籌學、統計學、人工智慧、環境資訊學、知識管理、控制理論)。
3. 系統分析
是指利用系統哲學精神、系統科學方法來解決複雜環境系統的一種科學。一般而言,環境問題是一個涵蓋了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複雜巨系統(Complex system),在這樣的環境系統中,組成元素的數量與種類可能非常龐大而具多樣性,若在彼此之間的作用機制不清楚且系統結構又呈現多層次的複雜結構關係時,是不可能透過簡單的分析方法從微觀描述來推斷系統的宏觀行為。而系統分析的目的就是運用系統哲學的概念以及系統科學的方法與理論,以系統性、程序性的方式分析環境問題的階層關係以及元素之間的互動關聯,了解系統行為的特徵以解決系統規劃、設計、建造、操作、管理、維護的問題。環境系統工程是研究環境系統規劃、設計與管理之技術科學,環境系統分析側重於環境規劃之課題,並且特別重視數學模型或數量方法。它以追求探討環境品質變化之規律、汙染物對人體及生態之衝擊、環境工程技術以及環境經濟、政策與法律等為依據,綜合運用系統論、控制論及訊息論之方法,採用現代電子計算機之技術,對環境問題進行宏觀面之解析,以謀求系統優化之可行方案。因此,系統工程(Systems engineering)是一門新興之綜合性科學,是以宏觀之角度、科技整合之方式,對特定系統進行規劃、設計、操作、管理與控制之研究,使其獲得最佳的整體效益。進行系統分析時需要具有三種基本能力:
(1) 運用系統概念的能力:包括劃分系統、鑑別系統特徵、關聯及作用的能力,以及在考慮內、外系統的互動因素下,具有將活動結果轉化成系統設計與決策應用的能力。如:廢水處理技術、下水道系統與河川、湖泊等汙染問題之系統特性。
(2) 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技術的能力:包括以各種數學為基礎或以計算機科學為基礎之各種方法與技術。如:系統分析、運籌學、統計分析和應用計算...
留言列表